回答

收藏

一个值得香港人深思的问题:改善民生为何如此之难?

单程证交流问答 单程证交流问答 2320 人阅读 | 0 人回复 | 2019-03-03

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以「志不求易,事不避难」自勉,确实肯干有担当,但是,现届政府已经出台的民生政策,有的不得不妥协(提高长者综援合资格申请年龄),有的很可能被迫搁置(「三隧分流」方案),有的一再修订而仍难以付诸实施(取消强积金对冲)。
房屋和土地问题是香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,在林郑月娥担任政务司司长时,政府就已经开始着力处理。现届政府在林郑月娥的领导下再接再厉,6年半过去了,有所成效但是不明显,尤其公屋轮候时间更长了,居于「板间房」、「棺材房」等恶劣环境的住户增加了。这一切,形成一个不能不深究的问题——香港改善民生为何难?
香港陆地面积不大,但是据政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,约40%是郊野公园,已发展土地面积仅佔约24%,住宅用地仅佔约7%,从数据看,有足够土地增建住宅。梁振英竞选第4任行政长官时说过,只要拿香港逾1100平方公里面积的1%来建房,就可以住多100万人。

梁振英
香港「土地荒」为何如此严重?
问题是,说易行难。2018年12月31日,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向行政长官递交题为《多管齐下,同心协力》的报告并公诸于众,建议政府优先推展3个短中期(发展棕地、新界私人农地储备、私人游乐场地契约用地)和5个中长期(维港以外近岸填海、发展东大屿都会、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间、新界发展更多新发展区、内河码头)选项。
报告指出,即使全速推展3个短中期选项,也只能提供320公顷土地,未能满足短中期(至2026年)815公顷需求。3个短中期和5个中长期选项估计合共可提供约3235公顷土地。但是,再往后10年,香港将继续面临土地短缺。


香港「土地荒」为何如此严重?主要因素有四个:一是第二届政府从2003年起停建停售居屋,到第三届政府2011年宣佈恢复兴建居屋,长达8年时间只建公屋,忽略土地开发;二是填海造地遭遇反对派政治团体和既得利益集团阻挠;三是特区政府沿续港英政府财政传统,财政收入过于依赖卖地收入;四是香港经济过于偏重地产业。本文先分析导致「土地荒」的两个原因。
特区第一届政府任内,香港地产市场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和严重经济衰退打击,2002年11月13日,第二届政府宣佈推动地产市场复甦的9项政策措施,其中两项,是结束居屋计划和终止出售公屋(租者置其屋),理由是私人住宅价格已跌至同居屋价格相接近水平,深层次动机则是克服当时特区政府财政赤字。
9项政策措施很快奏效,香港地产市场迅速复甦,私人住宅价格重现升势。高楼价再度困扰香港大多数居民,引起中央关注。


在如斯背景下,2011年10月,曾荫权在其2011年至2012年的施政报告中宣佈恢复建造和出售居屋。
然而,香港是丘陵地貌,大部分土地不能即时用来建造房屋,亦即都不是「熟地」。从开发非「熟地」到建成房屋,约需11年至14年。在停建停售居屋的8年里,第二届、第三届政府忽略土地开发。于是,即使曾荫权在2011年至2012年的施政报告中宣佈「多管齐下开拓土地」,香港也已形成「土地荒」,非短中期所能解决的。

曾蔭權

部分人打着「环保」旗号阻挠造地
导致「土地荒」的第二个重要因素,是反对派政治团体和既得利益集团打着「环保」和「保育」旗号,阻挠填海造地
以香港中环湾仔绕道工程为例。全长4.5公里、车程不过10分钟,但是,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构想,1993年启动第一期工程,2002年批准「填海计划」第三期工程,到2019年1月20日实现首阶段通车,花了近30年。其间,几经波折。
2002年12月,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批准「中区填海计划」第三期工程,填海面积为23.11公顷,以提供兴建中环湾仔绕道的土地。但是,2003年,「保护海港协会」以临时填海工程受《保护海港条例》监管为由,提出司法覆核,称城市规划委员会通过的「湾仔填海计划」第二期工程违反《保护海港条例》,绕道工程填海「面积过大」。
法院裁定政府败诉,称:除非有凌驾性公众需要才可填海。特区政府根据法院判决取消「湾仔填海计划」第二期工程。2008特区政府重启关于填海范围的公众谘询。2009年中环湾仔绕道工程才得以动工。

香港新港人 社区群组,加群 请联系微信:8337309
分享到: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